浏览量: 类别:新闻资讯 发布时间:2017-04-18 00:00:00
当火锅成为一种新时代的“沟通模式”,社交好像没那么讨厌了。
我曾经最讨厌的事情就是参加聚会,晚宴,以及没有提前打招呼就被朋友拐到酒店的大杂烩饭桌,同一群半生不熟的人同席聊一些不知所云的话题。
通场下来,都不晓得彼此来源何方、会醉倒在几步语言乱葬岗。大部分人是没那么多禁忌的。
我也并非讨厌和人交往,只是不喜欢在某种像是提前被预设好的气场下吃饭,显得人类的感情格外肤浅。毕竟,于我而言,吃饭和交心都是正经事。
但近两年来,我越发痴迷火锅,越是能在火锅中拾起那种和人相处起来久违的、自然的舒适感。你夹给我两条茼蒿,我顺手甩给你一张沾着点油腥气的豆皮,底料是麻将,还是芝麻油,都不要紧。
我们光是坐着,不说话,就十分美好。
为什么火锅可以快速促进人类感情?而非精致的西餐,清雅的日料,热火朝天的炒菜,这些食物类别同样深得人心,却无法成为社交中平易近人的催化剂。
索性拿来这个选题,仔细拆解开来,分析下原因:
火锅的包容性足够强
个体与共情的双重功效
火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,古称“古董羹”,因食物投身于沸水间砸出的“咕咚”声而得名。
器皿和食材在进化过程中,分别有不同的盛行阶段和融合之态,肉类、蔬菜、海鲜、菌菇、面食,都是我们时常见到的,蘸料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异。
常见的是,南方用芝麻油或者辣椒粉末,华北以麻酱为主,像我老家内蒙古那边原先是不用任何调味品的,就好那一口鲜。
放在生活中而言,大多数人,一个人是很少去吃火锅的。约会倒不失为个选择,无论是老友,还是摸不准对方爱好脾性的初识朋友,火锅无疑都是最佳选择。口味和食材在火锅里不具备控场能力。
因为,大家谁都不用迁就谁,两个人都爱吃辣就点红汤,有人不爱吃辣,或者吃不得辣,就选择鸳鸯汤,讲究养生的同伴可以挑特制的原生态菌汤,不介意油大的可以尝试九宫格。
除此之外,部队火锅、老北京铜锅、鱼火锅、涮锅系列,都是近年来的饭桌新宠。
总之呢,火锅的包容性足够强,汤底和食材都可以自由挑选。
火锅的氛围容易让人放下戒备感
以最微弱的声音进入对方的生活,需要的不是技巧,而是足够感同身受。
不管你原不愿意承认,火锅本质上,是一种粗鲁的『屌丝行为』,但这种粗鲁没有什么不好,梁山泊好汉不见得就比红楼梦大观园里的姑娘们低级无趣。
这种肆无忌惮,撸起袖子一边发出“泚溜”声音一边纵情吞咽口水的感觉,怎一个爽字了得。
平日里,哪个人不是小心翼翼,若是有一处栖息之地可以令你完全扔掉包袱,投置于只有梦境中才享受到的无知无畏,乐哉,悠哉。
火锅就是这样的一个极乐世界。